失業率升到3.7%,建造業工人失業率升到7.2%。情況引起廣泛關注。香港建造商會與建造業總工會均指出,失業率高企的主因是私人市場工程量大幅萎縮,導致勞工市場「僧多粥少」。工會則指輸入外勞政策減低本地工人的就業流動,促請政府精準輸入外勞;雙方均認為,加強工人技能培訓、實現「一專多能」是應對行業結構性轉型的關鍵。發展局強調,「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僅屬輔助措施,審批申請時會考慮涉及的工種是否有確切需要、是否未能透過本地招聘聘請足夠人手,以及當時建造業人力情況等因素,達致「動態調節」,以更精準地協助紓緩行業在個別技術工種的短缺。
開工量懸崖式下跌 2026年情況更嚴峻
香港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思傑形容7.2%的失業率「非常嚴重」,實際工程開工量懸崖式下跌,並指出今年第一季的新開工程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大減八成,舊工程陸續完工,新工程卻未能接上,2026年預計會非常嚴峻。他透露,工會的失業登記在短時間內已接獲超過700名工友求助。周思傑指前期工種的失業率較高,亦包括一些非技術勞工、低技術工種,或年紀較大的工友。即使有工作亦不多,許多工友每月僅能開工約16日,遠低於正常水平,情況令人憂慮。
外勞政策窒礙本地工人流動
周思傑亦同意工人失業或開工不足與私人工程量下跌有關,但強調「輸入外勞對工友流動有影響」。本地工人過往可以流動至政府工程,但現時政府工程多使用外勞,令本地工人的流動性大減,直接加劇了失業問題。他又指政府工程多為修橋補路,較多使用機械;工程量有增多但幫補不了私人市場的流失。他促請政府使用最新數據,精準輸入外勞。但依他所見,現時大部份工種都不需要輸入外勞。他又指,施工技術的科技發展是潮流,難以阻止,工人應增值自己,政府亦應投入更多資源去培訓工人。
發展局: 「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僅屬輔助措施
發展局回覆《星島》查詢指,局方一直以本地勞工優先就業為政策原則着重加強本地培訓及推動行業使用科技增加生產力。「建造業輸入勞工計劃」屬輔助措施,審批申請時會考慮涉及的工種是否有確切需要、是否未能透過本地招聘聘請足夠人手,以及當時建造業人力情況等因素,達致「動態調節」,以更精準地協助紓緩行業在個別技術工種的短缺。